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> 基层动态 >> 街镇 >> 江桥镇

沪韵传情暖重阳 红光村里唱新声 ——江桥镇红光村重阳节沪剧专场演出温暖落幕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点击数: 来源:上海嘉定

金秋送爽,丹桂飘香,又是一年重阳至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,爱老助老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。2025年10月24日下午,红光村妇联开展了一场名为“情暖重阳·爱在红光”的沪剧专场演出在这里倾情上演。这场旨在丰富村内长者精神文化生活、传递社区温暖的文化盛宴,吸引了约100余名村民百姓齐聚一堂,在经典的乡音雅韵中,共同度过了一个充满感动与温情的下午。

经典再现,乡音乡韵浸润人心

本次演出的重头戏,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沪剧经典剧目——《借黄糠》。《借黄糠》作为沪剧骨子老戏,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、跌宕的剧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,数十年来一直深受广大戏迷,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的喜爱。它讲述了一位家境败落的老父亲,在年关将至、生活无着时,向富有的女儿女婿借贷反遭羞辱的故事,深刻揭示了世态炎凉,同时也讴歌了人性的善良与真挚的亲情。

舞台上,专业的沪剧演员们全情投入,以精湛的演技和醇厚的唱腔,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、悲欢离合刻画得入木三分。老父亲的凄苦与无奈,大女儿的势利与刻薄,小女儿的纯孝与善良,在演员们一颦一笑、一举手一投足之间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那熟悉的乡音,那婉转的曲调,仿佛不是在看戏,而是在聆听一段来自岁月深处的邻里故事,每一个音符都敲击在观众的心坎上。

掌声与热泪,现场涌动情感暖流

演出现场,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当饰演老父亲的演员用苍凉悲怆的声调,唱出“寒冬腊月风似刀,手中只有借米瓢”的艰难时,台下许多老年观众感同身受,眼中泛起了晶莹的泪花。那段饱含辛酸的“放水墩”唱段,不仅是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悲悯,更勾起了老一辈人对往昔岁月不易的回忆与共情。而当小女儿不顾自身贫寒,毅然接济老父时,那份超越物质的孝心与温暖,又让在场的所有人动容不已,掌声如潮水般阵阵涌起。

这掌声,是送给演员们“戏比天大”的敬业精神;这热泪,是为剧中人物命运与人间真情感动而流。一位年过七旬的村民王阿姨在演出结束后激动地说:“好久没看到这么‘扎劲’的沪剧了!老师们唱得好,音响也好,感觉时间太短了,真想让他们再多唱几首。这个重阳节过得特别有意义,心里觉得暖洋洋的。” 现场交织的掌声与热泪,共同汇成一股情感的暖流,温暖了深秋,更温暖了每一位在场者的心田。

文化养老,红光村擦亮幸福底色

此次“情暖重阳·爱在红光”沪剧专场演出,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文艺活动,更是红光村致力于“文化养老”、构建和谐社区的一次生动实践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盈的今天,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凸显。红光村两委班子深刻认识到,满足老人们“看看戏、听听曲”的愿望,让他们在熟悉的艺术形式中找到归属感与快乐,是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的重要途径。

通过文化配送,将经典戏曲送到老人身边,让他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大餐,这既是尊老敬老的具体体现,也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。活动不仅弘扬了传统戏曲文化,更营造了全村关心、关爱老年人的良好氛围,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
夕阳无限好,人间重晚晴。这个重阳节的下午,在红光村,沪剧的旋律成了最动人的背景音,观众的感动成了最温暖的画面。一场《借黄糠》,唱不尽人间百态,却传递了孝道亲情;一次专场演出,道不完所有关怀,却足以让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红光村的土地上深深扎根,枝繁叶茂。未来,红光村将继续以文化为纽带,举办更多贴近百姓、服务老人的文化活动,让“夕阳红”的画卷更加绚丽多彩,让“爱在红光”的故事持续温暖传扬。

554e57f43f4342a7b67dfa17f6c4288f.png

江桥镇妇联

分享到: